0579-83462016
浙江仝仁醫藥有限公司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城西街道義烏國際陸港物流園1-7號綜合樓2樓
2020年DTP藥房市場達到6100億 醫藥流通龍頭加速布局
DTP藥房容納了醫院流出的大量處方藥購買需求,承擔了部分慢病管理職能,并可以通過執業藥師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用藥意見和專業的物流配送服務。
DTP藥房成為醫藥流通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目前DTP藥房有大約1280家,銷售過百億,到2020年,特藥藥房市場將達6100億元,市場空間巨大。”在4月16日零售藥店經營特殊疾病藥品服務規范貫標發布會上,中國醫藥(15.420, -0.03, -0.19%)商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
DTP藥房不同于市面上常見的藥店,后者以銷售OTC類藥物為主,經營品種有限且經過多年競爭利潤較低,而DTP藥房獲得生產制造企業的藥品經銷權,患者在醫療機構獲得處方后,可從藥房直接購買藥品并獲得專業指導與服務,經營品種主要以抗腫瘤、罕見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方面的新特藥為主。
由于巨大的市場空間,DTP藥房(經營特殊疾病藥品零售藥店)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參與,其中便包括醫藥流通行業龍頭企業國藥控股、華潤醫藥和上海醫藥(20.130, -0.08, -0.40%)。在業內人士看來,DTP藥房布局也將為醫藥流通巨頭們提供更多增量。
中國醫藥流通市場正處在變革中。年報顯示,2018年國藥控股實現營業收入3445.25億元,穩居醫藥流通行業龍頭地位。在藥品分銷業務上,華潤醫藥約1329億元;上海醫藥收入1394億元,趕超了華潤醫藥。
對于上海醫藥分銷業務的趕超, 4月9日,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秘書長朱建云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分析稱,對擁有較強DTP藥房的康德樂等企業的收購,是其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核心還要看管理整合和業務創新。
6100億元DTP藥房市場
特藥藥房是經營特殊疾病藥品零售藥店的簡稱,俗稱DTP藥房,這是一種藥店獲得制造企業產品經銷權,患者在獲得處方后從藥房直接購買藥品并獲得專業指導與服務的模式,經營品種主要以抗腫瘤、罕見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方面的新特藥為主。
西南證券(5.800, -0.02, -0.34%)發布的《醫藥流通之DTP藥房專題報告》指出,由于DTP行業的特殊性,該業務對藥房的客戶來源、產品來源、庫存管理與物流能力和綜合的藥事服務能力等軟實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市場進入壁壘較高。
葉真介紹,目前國內DTP藥房有大約1280家,年銷售額超過百億。為此,DTP藥房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參與其中。如2018年2月,上海醫藥完成對康德樂中國的收購,成為全國最大的進口總代理商和分銷商,并與羅氏、默沙東等外資藥企簽署合作協議。
2018年年內,上海醫藥共獲得15個進口藥品全國總代理,囊括了兩大 PD-1 新藥歐狄沃(Opdivo)與可瑞達(Keytruda),以及日本衛材公司的肝癌一線治療新藥樂衛瑪(甲磺酸侖伐替尼膠囊)等重磅產品。2018年進口藥品占上海醫藥藥品分銷收入55.04%。
華潤醫藥和國藥控股同樣在DTP藥房市場有所布局。截至2018年末,華潤醫藥共在66個城市開設了140家DTP藥房。另據了解,華潤醫藥不僅局限在醫藥商業領域的并購,更加注重對有特色的制藥企業的并購,包括上海國邦醫藥、連云港(5.730, -0.15, -2.55%)德眾藥業、江蘇南山藥業、國藥廣安醫藥等。
4月16日,上海科圓信海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于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醫藥市場產品結構正在發生改變,特藥需求上升。“新特藥上市步伐正在加快,在獲得醫保報銷之后,產品中長期渠道拓寬,銷量有所保證。”
一位跨國藥企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DTP藥房反映出藥品流通環節中的內生需求,它為專業藥廠商提供醫藥分家后的藥品銷售渠道,同時也能夠提供稀缺的一手患者用藥信息,尤其是平時較難找到的罕見病患者。
“更重要的是DTP藥房容納了醫院流出的大量處方藥購買需求,承擔了部分慢病管理職能,并可以通過執業藥師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用藥意見和專業的物流配送服務。”上述負責人指出。
事實上,2018年上海醫藥收購康德樂也使得其在藥品分銷領域座次排名迅速提升。
根據年報,國藥控股醫藥分銷2018年營收為2810.49億元,位居三大流通企業榜首;華潤醫藥2018年分銷業務收益約1329億元,上海醫藥2018年分銷業務收入1394億元。
龍頭企業加速布局
在朱建云看來,上海醫藥對康德樂等的并購是其趕超華潤的主要原因。“并購對排名的影響反應較快,是影響上海醫藥與華潤醫藥競爭態勢因素之一,但核心還要看管理整合和業務創新。”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藥控股在藥品流通領域具有絕對主導權,華潤醫藥和上海醫藥的物流能力也在持續增強;尤其是上海醫藥在并購康德樂中國區的分銷業務后,其物流配送能力快速增強,并且在分銷進口藥物上具有較大優勢。
政策影響下的醫藥流通市場變革,小企業呈退出之勢。3月26日,太平洋(4.250, 0.01, 0.24%)證券發布報告分析稱,我國醫藥流通行業早期“多、小、散、亂”的特征在兩票制、零加成等醫改政策的影響下不斷改善,流通企業龍頭通過兼并小企業不斷提升市場占有率。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認為,從中長期看集中度提升,醫藥流通行業企業業務結構調整打開空間,行業政策進一步推動小企業被收購兼并或逐步退出,龍頭公司份額提升。數據顯示,小企業的逐步退出促使行業內藥品批發企業數量已從2012年的16300家下降至2017年的13146家,并呈繼續下降趨勢。
而當下對制藥企業影響巨大的帶量采購政策,對醫藥流通企業也產生很大沖擊,尤其是醫療機構的分銷業務。
紅陽資本認為,帶量采購會削弱醫藥流通企業的藥品銷售和推廣的優勢,傳統賺中間價的貿易模式將被重組,其次,藥品帶量采購帶來的藥品價格下降會影響終端藥店的業務,帶量采購的擴容勢必擠壓零售藥店的生存空間。
政策影響之下,三大醫藥流通企業積極對未來發展進行布局。
盡管上海醫藥在分銷領域趕超華潤醫藥,但華潤醫藥總體營收仍超過上海醫藥。在未來布局上,華潤醫藥將發展戰略對準重點產品和核心治療領域。持續提升產品質量,鞏固制藥業務現有品牌、生產以及營銷資源優勢,持續關注疾病譜變化,拓展心腦血管、抗腫瘤、中樞神經、呼吸系統等治療領域;完善慢病治療、專科療法和輸液療法相結合的化學藥產品組合。此外還要挖掘中醫經典名方,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布局,加快大健康業務發展。
而上海醫藥也表示繼續在優勢領域深耕。年報顯示,其醫藥工業銷售收入已連續7個季度保持高速增長,全年銷售收入過億產品達31個,其將在醫藥工業板塊深化銷、產、研三大中心的管理體系完善,形成按治療領域跨組織的產品發展協作工作機制。在醫藥商業板塊,上海醫藥大力推進省級平臺建設,做好重點省份“一省一策”管理,加強業務流程優化及資源共享。
另據年報,2018年內,上海醫藥共有卡托普利片等四個品種通過一致性評價和布洛芬緩釋膠囊等32個品規已完成BE實驗并申報至國家藥監局;華潤醫藥開展了40個以上一致性評價專項項目,其中有超過18個已經開展或完成了BE實驗,四個品種已經完成申報,兩個品種已經通過一致性評價。
而國藥控股則表示將繼續推進分銷網絡下沉,優化網絡布局,積極把握政策機會窗口,提升分銷份額。此外,醫療器械業務也是其調整結構的戰略性板塊,在未來布局中,國藥控股將把握器械業態發展態勢,進一步發揮協同效應和規模優勢。
在創新領域,上海醫藥和華潤醫藥均把引進高端人才,提升研發能力及開放研發合作作為持續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國藥控股則在探索供應鏈服務新模式,研發藥品追溯系統,打造統一追溯平臺,推動運營模式變革。此外,華潤醫藥還將培育有市場競爭優勢的核心產品作為目標,上海醫藥則致力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持續創新業務模式。
國際業務布局也受到三大藥企關注。國藥控股把打造走向國際化,整體領先的藥品零售終端網絡作為其零售業務的目標。華潤醫藥通過產品進口、成立合資公司、開展合作等多種方式,希望實現海外業務布局的突破。上海醫藥則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為醫藥投資與出口的機會。